“两个结合”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

发表时间: 2023-11-27 00:57:07 作者: 染色液

  近日,广州市委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论坛暨庆祝广州市委党校建校70周年理论研讨会(红棉论坛第38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发出的“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号召及赋予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任务,就广州市委提出的“二次创业”等命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广州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广州发展”“岭南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维度进行深入研讨。

  研讨会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教授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一级巡视员孟源北研究员做大会主旨报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论视野》杂志社主编秦刚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做主题演讲;广州市委党校有关专家学者及论文作者代表作交流发言。《理论周刊》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成功实践。一是在理论维度上,“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的逻辑基点。假如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不会有什么中国特色。若不是中国特色,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二是在历史维度上,“两个结合”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经验总结。“两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是在实践维度上,“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两个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创造中国特色并赋予其时代内涵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一个是用社会主义救中国;还有一个是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这两个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创新、理论创造都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的。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面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曾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也形成过各种各样的主张,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的前途命运,首先提出用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鲜明主张。围绕这个主张,我们党开创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并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党又明确提出了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鲜明主张。围绕这个主张,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为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生历程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思潮激荡,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现实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明的“转型”开辟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外的全新路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意识逐渐觉醒。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键在于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论、实践论、人本论、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心理与文明气质的内在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彼此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济吾东洋文明之穷”的文明资源,实现了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中国的哲学”的文明再造,形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第三新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新形态”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后者在空间上始于近代欧洲,在进入中国后经过拓展和反思后产生前者,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新文明样态或新实践议题。从文化建构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中国式的,某种程度上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魂脉,两者相结合使“现代化”具有了“中国式”意义。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在知行合一、理想社会设想上的语义贯通,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涵养。唯物辩证法使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释放出新的中国思维力量,两者的语构融通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中国特色。坚持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谋进步,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语用拓展,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而广泛的全球化意义。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载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标志着“人民城市”实现了由“理念”向“理论”的深化创新,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广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动老城市新活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理论指向,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将广州建设成为“人人出新出彩的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充分聚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取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促进共同富裕。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广州将牢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号召,从更长远的时间坐标、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更人本的价值认知出发,把握超大城市建设规律和治理特点,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燃起“二次创业”激情,以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典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体体现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中。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基本遵循。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的关键之举。因此坚守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既是党校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促进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保障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丰富复杂生动的具体实践中推进的,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践行党校初心,这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教学命题,切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当好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任务,进而不断提高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水平,尤其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对于中国人而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也是信仰,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就站在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就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经验和实践的结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自觉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有一个知、信、行相统一的问题,其中,“知”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是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到底行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行就行在其科学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行就行在其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行就行在其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行就行在其发展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也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向时代、实践和人民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关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这是一个“由契合到亲和,再到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历史和逻辑的进程。它着眼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世纪难题,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进程中实现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都推动了思想解放。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有助于为推动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强大动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行动指南,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前进方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融通中外的具有中国标识性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高度概括。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民主实践与解决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足表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广州未来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并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行人民民主,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各方面、全方位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的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要牢记赋予我们的新的文化使命,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要更多使用城市“微改造”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塑造人文湾区方面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作用,让岭南文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共同纽带,增强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