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主义融入当代精神--理论

发表时间: 2024-01-11 03:07:39 作者: 染色液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基因,一直流贯和奔腾在我国军事题材文学的血脉中,因而,军事题材文学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就是英雄的史诗。

  对英雄主义的表现总是由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情感所决定。以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为例,我国军事文学中的英雄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几乎所有军事题材作品都是对英雄的塑造与讴歌,《保卫延安》《红日》《红岩》《林海雪原》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对于苦痛交织、血火交迸的战争历程的再现,抒写的是英雄胜利那伟大而光荣的记忆。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不遗余力深情赞美英雄的时代,文学在这个时代里创造着一种令后世望尘莫及的奇迹,即天文数字般无与伦比的发行量,特别是从作品中站立起的英雄人物,既迅速地家喻户晓、广受追捧,又让人热血沸腾、奉为楷模。这类英雄式的写作虽然存在着被过度提纯的弊端与不足,形象与内涵的单一在后来也受到诟病,但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处于胜利狂欢之中的人们那种巨大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进入新时期的军事题材文学,对英雄主义的思考和表现则更为理性和深邃,这与随时代应运而生的思想解放、激情创造的时代氛围紧密关联。其中引人注目且善评不断的作品,有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朱秀海的《穿越死亡》、邓一光的《我是太阳》、马晓丽的《楚河汉界》、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等等,形成了集体突进的壮观阵容。由于其写作自觉建立在更为文学性的基础之上,即既以英雄主义为其不变的精神底色,又使英雄品格水融地兼有人物七情六欲的丰富特征;既以思想性的表达视为遵循的原则,又将作品的意味作为终极的追求,使所树立起的新的英雄形象不再那么概念,而是真正脚踏着坚实的大地,具备了可贵且可喜的时代生活和民族性格深度。无论是历史留下的伤痕,还是现实导致的种种困境,抑或是必须面对的精神沉重,英雄的精神比以往更具直叩读者心灵的分量。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下,对英雄主义的态度出现了分流的现象。虽仍有一些作家按惯见的思维,在表现英雄上向前迈进,甚至于出现了如都梁的《亮剑》中李云龙这种性格极度张扬和夸张的人物,无论从人物塑造还是文学欣赏的角度讲,都可以认为是开辟和引领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别开生面的审美风尚。但也出现了某种非英雄化的倾向。虽然其外延并不仅限于军事题材,但对军事题材的创作影响却不可以小看。其显而易见的特点是创作者不再愿意把军人作为英雄来描写,而以写实主义的立场描绘当代军人的真实生态,让人看清其生存的真实的情况与艰难处境。

  毫无疑问的是,军事题材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理应更具有人间的气息、人性人情的魅力和真实动人的力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其审美特征更加能够贴近和体现时代的文学理念,他们看起来既可能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也可能是春风化雨的凡人,这样的英雄并非居于云之上、天之外,而是接通时代的地气,沾满生活的泥土,有着灼烫的血肉,使人接近这样的英雄用的是平视而非仰视的角度。希望英雄回归人间,并非将英雄化为泡沫与虚无,而是归于英雄行为与精神的本真。如果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鄙薄、否定甚至彻底摈弃英雄主义,这样的探索和表现对发展军事题材文学就是毫无意义的。

  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都有属于自身个人时代的英雄,而这样的英雄也绝不应该遭到无端的冷漠。所谓英雄是一个时代奋斗意志和拼搏勇气的生动证明,是一个民族生命张力和创造能力的突出体现,是一个国家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其将是以视死如归的浴血征战尽显英雄本色;如果在丽日青天的和平环境,则以面对和迎接各种挑战来折射其掷地有声的英雄性。无数英雄用他们的作为与生命写下的历史,不仅闪耀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光亮,也规定了军事题材作品某种根本性的特质。即英雄与奉献,英雄与牺牲,英雄与崇高。这种如同自然天成、水融的词性组合,就是对英雄这一概念最高层级的诠释。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可能比生活中的英雄更具概括力、典型性和感染力,并赋予军事题材作品独具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意义,对民族的精神建构与审美活动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能确定地说,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载体所弘扬的英雄主义,是支撑起一个时代精神大厦的钙质与脊梁。而对英雄主义应该是其魂之所系的军事题材作品来说,倘若失去了这个应有的主旋律,其精神支柱就会坍塌,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读者也会因其方向的迷失、价值的失范,而逐渐疏离这种原本曾十分热衷的题材。

  显然,在这个已发生了万千变化的当代,确有个怎样评判界定英雄、树立怎样的英雄观的问题。若我们一成不变地按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英雄,则必然因思维的差池而遭受困顿;若以今天存在着各种矛盾和迷乱现象,认为英雄主义已绝缘于这个时代,则更会陷入某种荒谬的境地。应当研究和深思什么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主义,谁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英雄,他们有着怎样的行为特征与精神特征。且不说过往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及其精神遗产,仍然是远未穷尽的创作题材和价值选择;就拿我们随之一同前行的当代而言,社会生活的实质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快速的提升,更是因为有多少人在默默地进行着英雄般的创业和奋斗,在书写一部前无古人、可歌可泣的伟大史诗。假如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因惑于暂时而表面的现象导致对社会本质和主流的误读,让英雄主义遗憾地缺席于我们的作品之中,那只能意味着作家的失职,并不能代表时代缺少业绩可感天地、精神可鉴日月的无数真的英雄。

  军事题材作品表现英雄主义,并非是让英雄脱离现实的根基去空洞地亮肌肉比膂力,假大空、高大全式的人物也早已被唾弃,这种英雄主义必然是融合着时代特征与审美思考的,必然基于对当代精神准确的判断与把握。因此这样的英雄主义既是真实的、强有力的,又是理想的、具有超越意义的。英雄主义既与现实主义,又与理想主义相伴生,所实现的是英雄主义的现代性和当代文学的英雄性特征,这能使时代的文学始终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力量。这当然要靠作家以极大的热情,以卓越的创作力,对当下的英雄形象、英雄品格和英雄内涵,进行清晰而富于见地的识别与刻画,表现他们的眼界与情怀、智慧与血性、创造与担当、奋斗与牺牲,让新的英雄人物从迷雾中走出来,成为引领我们这个时代风尚的精神坐标。

  常言道:“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英雄主义是提振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的强大动力。战争年代,我军将士正是靠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气概,打败了强大的敌人。他们的英雄行为和光辉形象后来被创作成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影响了几代人。即使是和平年代,英雄主义仍然应当成为国民重要的精神支柱。然而,在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中,英雄主义与英雄形象缺席,英雄被娱乐化、粗鄙化的现象也大有漫延之势,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这里,我们邀请著名评论家汪守德、著名作家柳建伟,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创作实践谈到的英雄主义,将会给我们大家带来诸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