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媒体调查求证:“华北核雾染说”缺乏科学依据
发表时间: 2023-12-17 07:39:14 作者: 试剂盒
按照马可安博文的说法,因燃煤产生的放射性铀粉尘不仅进入了大气,而且电离了“大量的空气分子和粉尘颗粒”,最终形成“终日经久不散的华北雾霾现象”。
但是,马可安承认,他并没有掌握华北雾霾与核辐射直接相关的数据。“铀含量高到多少,是否足够引起严重雾霾,这是我的猜测,需要实验数据证实”。
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副教授郭秋菊即开始在北京全年监测氡气和雾霾的关系,结果发现氡气与雾霾没有一对一的必然关联。
氡气是空气中原本就含有的稀有气体之一。郭秋菊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铀是天然核素中最重的一个,通常为颗粒物,想要进入空气是非常不容易的,而铀有衰变链,衰变链上唯一一种气体是氡。
她解释,之所以选择氡气监测,是因为氡气是放射性的,灵敏度比较高,测量起来相对简单。
她发现,当区域环境大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没有对流扩散时,雾霾严重程度会增加,氡气也会增加。但这并不能证明雾霾与氡气有关,因为此时不仅是氡气,包括其它气体、颗粒物在内的所有污染物都会浓集。
“雾霾的产生和铀一点关系都没有。”郭秋菊实验分析之后认为,从物理机制上来说,雾霾发生时,颗粒物增多,像氡这种放射性核素附着颗粒物上的几率就会增加。“像沙尘暴,你一测,肯定会测出很多天然放射性核素来。”
事实上,国家核安全局官方网站公布的辐射环境监视测定数据也显示,2012年8月至今,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水平”。
这意味着,我国并未监测到马克安所言的核污染。而其实,核污染仅指核物质泄露带来的污染。
清华大学核研院教授王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国家核安全局公布的数据是由各个法定测量站定期汇报的,数据可靠性较高。
但马可安坚称其理论“看来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雾霾在一些低湿度的情况下发生,而PM2.5严重超标不是雾霾终日不散的理由。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张庆红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雾霾现象存在已久,北京2005年前后的雾霾也挺严重,但那时关注程度不如现在。
张庆红说,大气中存在多种污染物、颗粒物,吸收水的气态分子之后,空气中的固态物质就“被长大”了。之后,光不容易透进来,造成能见度降低。“实际上,雾跟霾是两回事。霾的形成,一是由于人类的排放,二是依赖于天气条件。”
张庆红分析,通常而言,大气中的水越多,雾霾的可能性越大;天气干燥时,雾霾较少。但她强调,排放、天气这两个原因缺一不可。
“比如,相对湿度在60%,如果排放特别多、污染很严重,也会产生霾;相反地,如果相对湿度在80%,但大气非常干净,也有一定的可能没有。”她说。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日研究结果为,研究人员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之后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马可安所称的“核雾染”不在其中。
这6种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看来,马可安所称的煤矿,烧掉了多少铀,排放到大气中又有多少,必须深入调查,没有数据就没法说话。
他说,造成雾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气当中本来就有铀,铀对雾霾的影响比重有多大,必须有数据支持。强调,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定量,是毫无意义的。
“有可能最终事实上我把雾霾归于铀辐射是错的,那没什么,错了就错了。”马可安回复记者称,但是,他不大相信他会错。(记者 卢义杰 实习生 霍仟 成婧)
- 上一个: “绿色施工”应成常态
- 下一个: 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关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收录多个情绪化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