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1930年毛主席会见王震称赞宣传工作做得好王震:那不是我写的
发表时间: 2023-11-24 20:32:25 作者: 其它产品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9月12日,红1方面军攻占长沙未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与王震再见面了,只不过一开始,主席没能认出他来。
主席从青鬃马上一跃而下,走过去就亲切招呼着,还称赞他的传单、布告写得好。
没想到,他挠挠头,说自己就是个粗人,哪里写得好那些东西,都是队伍里的秀才们写的。
王震与毛主席认识的早,而后来,主席与他有着密切的交流,还称呼他为“大胡子”,可见关系密切。
那么,听见王震说这些布告不是他自己写的之后,毛主席是什么反应,又会如何评价他的做法呢?
得知主席前来,红三军团的政委滕代远急忙迎接,并热情地向主席介绍了王震和徐洪介。
而在见面之前,主席就已经看到红三团的宣传了,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尤其是传单和布告,非常能调动群众的情绪。
布告单上的署名是王震,自然而然,毛主席也就记住了这一个名字,虽然没见过本人,但他一直欣赏着这位搞宣传的战士。
今天一见,他更是开口亲切地说:“久闻你大名,用你的名字发了不少传单和布告!”
王震刚出门迎接,远远看一眼认出了有过一面之缘的毛主席,走到主席跟前,他大声说:“报告主席,我原本叫王余开,也叫过‘王正林’这一个名字。
“我们游击队的同志建议,说用‘王震’这个名字好,镇得住那些地主、民团,我便改了这个名字。
“其实,我就是个粗人,肚里没什么墨水。您看到的那些,都是队里的秀才们写的!”
但始终是读书人,没有像王震那样真切地体悟过生活,感受劳动,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软绵绵的,没有气势。
而这些东西,都要经过他的审阅和批改,而他每次修改时,都会大刀阔斧地进行删改,将文章意思凸显出来,态度也更加强硬。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说,秀才们写的东西,也要征求粗人的意见,粗人改的传单更有刀砍斧劈的气势!
主席这么说不无道理,传单、布告一类的宣传文件,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信息有效传达给群众,借此调动群众情绪,进而吸引他们加入组织。
而王震是工人阶级出身,吃过不少苦,群众的诉求,他很清楚,所以让他来该这里干宣传工作是合适的。
那么,前面他说到的“一面之缘”,又是怎么回事?那时,他和毛主席初遇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922年的时候,王震那时还叫“王余开”或者说“王正林”,他才13岁,只身离开家乡,前往长沙谋生。
在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尤其是在“二七”惨案之后,他毅然投身进了革命之中,那时做的就是宣传工作。
他抱着一叠传单,在街头分发做宣传,不久后,当地的车站中,工人纠察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他也当上了队伍的小队长。
1925年8月,他接到了一个任务,组织需要他带着三名队员,用手摇车的方式,在铁路上护送一位先生,到长沙的韭菜园。
组织说,这位先生名叫毛润之,他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位组织革命的先生。
他在组织内听过毛主席的名字,但一直没机会见到这位领袖,今天终于有了机会,这让王震的内心很激动。
除了明白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主席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他们讲了那时的局势以及革命理念。
只不过,这一次见面后,大革命失败,他所在的工人组织全军覆没,他死里逃生,途中还结识了不少党内知识分子。
1931年11月7日到20日,这十几天里,第一次全苏会议,在瑞金叶坪召开。
湘赣苏区派出的代表是王震、袁德胜参加会议。大会召开没多久,主席就向他发出了邀请,想了解一下湘赣当地的情况。
他走进主席那两间小屋里,再度见到了主席,他们坐下来便开门见山,聊起了苏区红军发展,政权建设。
还有当地的土地分配、军民关系等等,主席问得很仔细,而王震平时工作认真,对这样一些问题相当了解,对答如流。
也是从这次谈话中,他体会到主席对党内细枝末节的事情很了解,并且主席很有耐心,给他们这些干部讲方法,传达思想。
主席听完他的困惑后,跟他讲,说他们打的这几十次仗,并不轻松,消耗战的占比较大。
如果不打消耗战,胜率肯定会更大,然而就那时的情况去看,有些消耗战不得不打,敌人逼往绝境里逼,红军不可能坐以待毙。
只不过,这些“非打不可的仗”,并不是没有很好的方法化解,都说是敌军逼的了,那己方也可创造条件,回避打消耗战。
针对这个情况,主席给他说了16个字,“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这16个字,简单来说,就是时刻观察敌人动向,做出合适的选择。这一策略从被动转为主动,不让敌人掌握战局的主导权。
他说,湘赣根据地的位置非常优越,背靠井冈山,向方又有北方,能获得不少支援。
主席鼓励说,湘赣革命根据地是有前途的,他希望王震能好好做下,他很看好未来的发展。
王震听后,内心十分激动,有了主席的鼓励和指引,他在工作上有了动力和方向。
在干部面前,毛主席时常保持着一种温和而严谨的态度,很少流露出个人的情绪。
在会上,那时的人,将主席和朱德在斗争中,总结出的经验,污蔑称这是“非无产阶级”的观点。
毛主席对此据理力争,然而少数总是会被多数欺压,很快,组织撤下了主席在党军政内的重要职务。
党内路线出错,这是他之前就预料到的事,而在与王震谈话的过程中,他也对其身边的好同志报以担忧。
后来他才知道毛主席遭遇了极不公平的对待,但主席严格坚守党的记录,没有透露一点不满和怨言。
1934年1月22日,第二次全苏大会,在瑞金沙河坝召开,王震作为湘赣苏区的书记,与团长谭余保率团参会。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排挤,毛主席赋闲在家,苦闷不已,但他心中仍关心着党内的大小事务,一刻都不曾放松过。
王震那边前几天开会相安无事,而在快闭幕的倒数第二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会议结束后,中央要听湘赣苏区的军事汇报。
虽然毛主席的处境很不好,军中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但他始终坚信主席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汇报中,他提到了面对过于强大的敌人时,他提到了毛主席的16字方针,表示应当贯彻这一方针。
另外,他还将打游击战、分散兵力的战术,同那时部队里集中兵力,一次次消灭敌人,试图改变敌我力量的战术相对比。
毛主席说:“作战时,尤其是遇上北方军队,如果看见他们做工事,就不要硬打,他们善于防守,打了也是消耗。
“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守住一块地盘,给17师返回湘赣苏区时,留个落脚的地。
“还有啊,我听说有人批评我,说打埋伏是三国主义路线。那本书青少年时期看过,已多年未看了,但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我说的这番话,你回去可要如实转达给弼时同志,其他不相关的同志,也就不要讲咯!”
主席笑了笑,说:“当然还是要转达,我的意见是个人意见,他们代表的是中央的意见。”随后,主席又问到湘赣苏区上的其他情况,还亲切问候了任弼时同志的身体状况。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席仍坚持党的纪律,为革命事业尽心竭力,还用通俗的语言去点拨干部们,这就是伟人宽大的心胸。
谈话至末尾,王震得知湘赣苏区陷入危机,准备返程,毛主席紧握住他的手,说:“预祝你们在反‘围剿’中取得新的胜利。”
那时,主席的病还没完全好,他看着有些憔悴的主席,十分珍重地说:“还望主席保重身体!”
随后,他便转身投入到了反“围剿”的斗争中去了。只不过等他回到当地时,“堡垒对堡垒”的主张已经实施。
一开始,王震他们还占上风,越打到后面越疲乏,对面还构建起了工事,准备下一步进攻。
他心疼牺牲的战士们,认为“堡垒对堡垒”一策不行,立马找到说:“刘总参谋长,我看这样下去不行,我们仍旧是用‘十六字诀’吧!”
而在了解了“打埋伏”的方法后,他感叹:“还是主席有经验!你们回去后,就按毛主席的方法打,可绝对不可以再做牛了!”
1934年4月5日,沙市伏击战经过三小时的激战,歼灭了湘军王牌部队第43旅。为反“围剿”提供了助力。
而这也多亏王震和萧克同志,坚持毛主席的指示,在艰难的情况下,带着红6军团突出重围。
在这之后,毛主席与王震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坚持贯彻主席的思想与理论。